成功鎮的由來

麻荖漏事件
依據(台東殖民地預察報文)之調查,民治29年(1896)時,大麻荖漏社阿美族計45戶,202人。明治44年(1911)7月、麻荖漏社阿美族人因不滿日人期壓,頭目塔那務.里卡路(Tamamu Rikaru) 結合附近各社,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,先攻擊麻荖漏的警察、教員,在攻當時的日警之廳(管轄成功、長濱、東河等三鄉鎮)所在地成廣澳(現成功鎮忠孝里小港)。雙方對峙48天,頗有傷亡。後來日人調兵增援,並運來重武器投入戰場,阿美族人不敵而敗陣。頭目塔那務.里卡路被日人掉在竹竿上,將其往下重摔,使其傷重而死。此事件阿美族人稱為(麻荖漏事件),而主要戰場成廣澳,所以日人稱為(成廣澳事變)。
摘於:成功鎮志歷史篇

成功鎮舊名「麻荖漏」,後名為「新港」,戰後始更名為「成功」,是東部最大的漁港。有關麻荖漏名稱的起源說法不一,但直到清朝末年此地仍為阿美族人聚落與耕作的所在。民國九年日人為了在此建港,並隨地方行政區域之調整,而將麻荖漏海灣命名為新港。迄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初期,由於全國以「新港」為名之鄉鎮共有三處,省府為免混淆,則令分別更改名稱。本鎮賢達與行政首長認為新港之形勢頗似安平港,且鑑於新港發展源於北郊的成廣澳,而「成功」與「成廣」之音相諧,義亦相似,因感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自 

show3844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